社科網(wǎng)首頁|論壇|人文社區(qū)|客戶端|官方微博|報刊投稿|郵箱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對生長于美國的華人的一項研究》中文版自序和前言
雷潔瓊
《民主》1999年第6期
2011-02-10

 

 

 

《對生長于美國的華人的一項研究》(英文書名為“A Study of American Born and American Reared Chinese in Los Angeles)是我在南加州大學社會學系學習時根據(jù)對出生和成長于美國的洛杉磯華人所做的訪談取得的資料寫成的。本世紀20年代末期,中國大地戰(zhàn)禍與災荒連綿不斷,民貧國弱,國家正處在被帝國主義列強侵略與瓜分的危亡之際。在當時所接觸的知識中,我覺得社會學有經(jīng)世濟用的功效,決意出國學習社會學,以求學成能報效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在洛杉磯求學期間,與當?shù)厝A人有較多的接觸,親眼看到了新一代華人(即在美國出生和成長的華人)在美國社會中的處境,看到了他們和他們的父輩在生活方式、文化和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及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看到了他們雖然名義上成為美國公民,但實際上卻不被美國主流社會所接納,除了享受與美國人一樣的受教育權(quán)利之外,在與外界交往、娛樂、求職等方面,因為膚色和種族之差異,仍然受到種種限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的情況。同時,我也看到這些年輕的華人因為自己面對的情景所產(chǎn)生的困惑。這觸發(fā)了我把這一問題當作自己的研究對象的愿望。隨后,我在幾個美老師的幫助下,克服了種種困難,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進行訪談并整理這些資料,最后終于完成了這一本東西。在19311月,我把它作為我的碩士學位論文遞給南加州大學社會學系的學位委員會并獲得了通過,隨后我就回國工作了。

 

往事如煙,轉(zhuǎn)眼就是近70年。最近,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王思斌教授建議將我這本習作譯成中文,并希望能同意出版。舊事重提,看著自己的紙張已經(jīng)發(fā)黃變脆的論文,我不禁也生出很多感慨。面對這個正在急速變化的世界,我看到當年論文中所反映的問題依然存在,雖然就某些方面來說,相對也有了不小的改善?;蛟S,對于一個移民社會來說,我論文中所反映的問題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浴K晕艺嬲\地希望,時代的進步能夠盡快地消解由于移民融合在當?shù)厣鐓^(qū)中所產(chǎn)生的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同意將這本習作譯成中文并出版。因為這篇東西雖然不免有初學者的稚嫩,但它終究也是一種歷史的記錄,它從一個側(cè)面提供了本世紀30年代初洛杉磯華人和他們的后代的生活圖景,因此對了解美國華人生活和觀念的變化以及他們現(xiàn)在面對的問題可能會有所幫助。

 

由于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王思斌教授、楊善華教授的提議和組織,楊善華、唐軍、陳午晴、樊歡歡和蘇紅等老師和同學的努力工作,使論文的翻譯得以迅速完成。也由于開明出版社社長焦向英先生的大力支持,使當年這篇習作的譯本得以很快面世。在此謹向他們致以真摯的謝意。

 

 

 

將近70年前,我完成了《對生長于美國的華人的一項研究》,并將它作為我的碩士學位論文提交給南加州大學社會學系。我在該文中文版的“序”中已經(jīng)提到,促使我下決心去研究在洛杉磯的新一代華人(即在美國出生和長大的華人)以及他們與他們的父輩及非華裔的美國人的關(guān)系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在這一人群與這種關(guān)系中看到的兩種文化的差異、碰撞及這種差異和碰撞對這個人群的影響。

 

應(yīng)該說,以儒家思想為其主要表征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基于基督教的美國的主流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儒家文化強調(diào)“忠”、“孝”,強調(diào)小輩對長輩的服從;在個人定位上,它基本上是家本位和集體至上的,由此形成了一套價值體系、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這樣的規(guī)范之下,個人自然受到嚴格的管束。了解美國社會及其價值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的人都知道,這和基于個人主義,強調(diào)個人權(quán)利的美國人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無疑有著根本的差異——雖然美國人的宗教信仰和基于宗教的道德觀念仍在主導和約束他們的行為。這樣的差異,自然也會導致人格型塑方面的不同。生長于美國的華人,在他們的幼年期,由于他們的父母生長于中國,他們是在一個相對封閉而且基本是按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生活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但當他們到了上學年齡,他們卻只能在美國的學校中接受美國式的教育,這種教育毫無疑問會具有美國文化的背景。另一方面,他們也開始接觸美國的老師和同學,這是美國文化的又一類載體。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大多數(shù)人很快適應(yīng)了這種學習生活,接受了美國文化并按此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這樣就勢必與他們父母所具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沖突,同時也造成了他們內(nèi)心的矛盾和緊張。然而他們未曾預料的是,他們對美國社會和美國文化的認同也沒有得到美國人的承認,換言之,他們在美國社會中找不到他們認為是適于自己的位置。這種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反過來更增加了他們的困惑。所以,由上述可以看出,他們和他們的父母的沖突是兩種社會文化的沖突,他們內(nèi)心的矛盾是兩種社會文化的差異及社會和他們所屬群體的關(guān)系不和諧所帶來的矛盾。

 

從社會學的視角看,在美國出生和長大的華人由于他們沒有被美國的主流社會所接納,因而處于一種邊際人的地位。這種情況造成了他們在身份認知方面的迷?!碚撋?,他們是美國公民,可是實際上他們只享有受教育權(quán)和選舉權(quán),在其他方面,由于他們在許多領(lǐng)域中因為自己出身的種族和自己的膚色而受到歧視,他們不可能獲得一個美國公民應(yīng)該可以獲得的許多權(quán)利,這無疑會影響他們的歸化,也使他們產(chǎn)生很強的失落感。結(jié)果,他們與自己的父母、與美國社會都產(chǎn)生了疏隔和距離。對于他們的父母,他們從觀念到行為都已經(jīng)美國化了,由此導致的代溝是深刻和明顯的;對于美國社會,他們的種族和膚色又決定了他們在很多方面都得不到美國白人所能得到的機會。事實上,這個社會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動和他們保持著距離。這就給這個群體帶來很多行為和心理方面的問題。

 

如我在論文的“結(jié)論”這一章所分析的,上面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決定了美國出生的華人所具有的問題是群體和社會失調(diào)的問題,而不是同化和美國化的問題。他們必須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并注意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和期望以適應(yīng)這個社會。因此,他們應(yīng)該加強和老一代華人的互相溝通,增進相互之間的理解以增進家庭內(nèi)的和諧;他們也要增進與美國人的相互理解以得到美國社會的接納;老一輩的華人也要對美國文化持寬容的態(tài)度,盡量理解子女的觀念和想法;在美國出生的華人中也應(yīng)注意培養(yǎng)新一代的華人精英,這些人因受過東方和西方的教育,了解美國出生的華人面臨的問題,具有社會化的個性,有遠見,視野開闊,能分辨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華所在,能制定出一套行為準則,幫助美國出生的華人發(fā)展出一種集東方和西方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于一身的人格,以幫助美國出生的華人度過當前的困境。這就是問題的實質(zhì)所在,也是這一研究的意義所在。希望這一想法也能得到讀者的理解。

 

(本文原載于《民主》1999年第6期)